深刻理解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價值意蘊
來源:光明日報作者:張北坪 2025-07-15 09:38
習近平總書記在《加快建設文化強國》重要文章中指出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“最本質的特征,就是堅持黨的領導”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,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歷史經驗、洞察時代發展大勢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,體現了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把握,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,是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對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。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意蘊,對于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、建設文化強國,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。
1.在守魂脈、護根脈中堅定文化自信
堅定文化自信體現了我們黨對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高度自覺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任何文化要立得住、行得遠,要有引領力、凝聚力、塑造力、輻射力,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”。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,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。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充分發揮文化主體性,創造了具有獨特理念、智慧、氣度與神韻的中華文明,塑造了華夏子孫心靈深處的自信和自豪。近代以來,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,黨牢牢把握歷史主動,高舉民族的、科學的、大眾的文化旗幟,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,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、解讀時代,中華民族從苦難深重走向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。新時代以來,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、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史,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“第二個結合”,拓展了中國道路的歷史縱深和文化根基,中華文明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。正是保持了綿延不斷的文化主體性,實現了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,閃耀著堅守馬克思主義“魂脈”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“根脈”的理論光芒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始終反映時代精神、引領時代潮流,彰顯出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、汲取營養、彼此成就的鮮明文化特性。
堅定文化自信,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,構建自主知識體系,破解“西方化等于現代化”的迷思。事實證明,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,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,壯大主流思想輿論,才能有效團結人民群眾;只有通過以中國為觀照、以時代為觀照,以中國實際為研究起點,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、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,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、精神凝聚力、價值感召力、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,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保證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,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、新型大國關系,到正確的義利觀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主張和方案,都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表達,無不體現出對自身文化理想、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,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、創造力的高度信心,打破了過去世界學術舞臺由西方一種聲音、一個語調所形成的知識壟斷局面。在未來,要更加充分、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話語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,推進全球文化傳播版圖深刻變革。
2.在惠民生、聚民心中夯實文化底色
如果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,沒有一整套凝聚人心的文化價值體系,任何現代國家和黨派都無法實施有效的領導。只有實現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凝聚,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,才能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持久動力。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、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,人民群眾在民生方面的訴求不斷增多,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,這既包括幼有所育、學有所教、勞有所得、病有所醫、老有所養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等方面的需要,也包括民主、法治、公平、正義、安全、環境等更高層次的需求。因此,我們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豐富、“幸福指數”的提升,更需要通過激發全民族的創新與創造活力,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,創造引領時代的精神文明。
要充分發揮文化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,始終站穩人民立場、集中人民智慧,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。一方面,推進公共文化建設,通過豐沛的情感、優美的旋律、感人的形象,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,為社會生活提供更為堅實的價值坐標,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參與感獲得感。另一方面,尊重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,堅持和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,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、融入社會發展、融入日常生活,通過對光明的歌頌、對理想的抒發,不斷涵育向上而行、向上而新的文化,用直抵人心的主流價值力量,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、道德水準、文明素養。如“村晚”“村BA”“蘇超”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群體性文化活動,就是通過激發民間的文化生命力,以“小切口、有溫度”的敘事方式傳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,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圍、更深層次融合發展,實現認同與流量、“叫座”與“叫好”的有機統一,形成正氣充盈的良好社風民風。同時,借助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元宇宙等新興前沿科技的發展應用,探索更多的文化傳播新內容新形式,不斷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,激發多民族、跨區域的文化認同與共鳴,不斷發展壯大主流輿論、主流文化,讓人民群眾在豐富多彩、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、形成價值共識,不斷匯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向心力。
3.在敢交鋒、勇亮劍中筑牢文化安全
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,國際形勢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。由于美西方長期掌握“文化霸權”,通過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策劃“顏色革命”等發酵情緒、鼓動不滿,引發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,將社會風險向政治領域傳導,從而動搖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執政根基。在世界范圍內,因遭遇文化滲透導致國家內亂分裂、民族衰落的悲劇還在持續不斷地上演。
歷史和現實表明,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。思想防線被攻破了,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。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,維護好文化安全,關鍵要始終繃緊意識形態這根弦,提高風險預見、應對和處置能力,掌握戰略主動。一是堅持守正創新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,守住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“正”,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黨的創新理論之“新”,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,徹底擺脫西方話語陷阱,從而以中國道路的定義、中國精神的闡釋、中國形象的塑造,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。二是講好中國故事。緊扣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目標,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實踐經驗、發展指導理念、發展理論成果和發展藍圖的系統性表達。通過主動設置議題,把我們的道路優勢、制度優勢、文化優勢轉化為國際傳播優勢,積極塑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生態,獲得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。通過全球化、區域化、分眾化表達實現精準傳播,以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夯實文化安全的堅固基礎。三是強化話語斗爭。要團結國際上的正義力量,尤其需要聚焦互聯網主陣地主戰場。面對美西方國家散布的“中國威脅論”“中國掠奪論”“中國傲慢論”和“中國不負責任論”等一些迷惑性強、危害性大的錯誤言論,既要以有風骨、接地氣的新語態予以精準反制,又要講究方法藝術,甚至運用法律手段開展國際輿論斗爭。
4.在擴交流、促交融中彰顯文明價值
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,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。美西方國家以世界文明的燈塔自居,把特定的價值觀等同于“普世價值”,這一“文明優越”的姿態充滿了傲慢和偏見。而秉持平等和尊重,對文明的獨特性、文化多樣性的追求,已成為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群體性共識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,不斷推進人類各種文明超越隔閡與沖突,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,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、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。
新時代以來,面對新的文化使命,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,黨既發揮文化發展引領作用,又激活各類主體的文化傳播功能,既“走出去”更“走進去”,促進我國對外文化傳播,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。通過發揮民間力量作用,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,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對話,將中華文化轉化為對具象化場景、事件等的認知、看法和態度,轉化為意識和潛意識層面上的情感自覺和自為,使中華文化更好地走進現實生活,進而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。今年初,美國網民大量涌入中國社交平臺,以及中美網民的“大對賬”,就使得美國網民的“信息繭房”產生松動,對中國根深蒂固的成見逐步化解。隨后,網紅“甲亢哥”在中國行期間,以真實、未經修飾的戶外直播既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,又有效地傳播了當代中國蓬勃發展的多彩文化。其主動學習中醫、川劇等傳統文化,并以幽默詼諧的表達發現中國、感知中國、理解中國,形成了互聯網的流量熱點。互聯網的流量及后續線下的持續發力,促進了消費、拉動了經濟、帶動了文旅、提升了城市IP價值,這些“雙向奔赴”與“雙向賦能”,將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展現于世界舞臺,持續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。
總之,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保證。只有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,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化為全民族共同的價值信仰和思想基礎,外化為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,才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,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,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(作者:張北坪,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、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)
編輯:董麗娜
文章、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